“抗日战争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我院成功举行

2015年08月03日 18:59 浏览量: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7月31日至8月1日在长治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历史研究》编辑部、南开大学、山西大学、山西省史志院、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及《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等十余所高校与科研单位的二十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长治学院院党委书记韩泽春、副院长武有祯参加开幕式。武有祯院长代表长治学院致辞。
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与长治学院在山西长治联合主办。研讨会围绕“太行山抗战”、“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组织”、“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战场”、“抗战时期的民众动员”、“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南开大学王先明教授认为1945年晋绥边区开展的“村选运动”在实施乡村民主建政上的实践效果十分明显,而制度绩效却未曾彰显。这根源于这一运动的外来性、植入性特征明显,而非民众内在动力使然。长治学院的段建宏、赵艳霞、李荣、王慧涓等人关注到了中共的群众开展运动进行的并不顺利,甚至十分艰难。他们认为只有中共政策能与民众切实的经济、政治利益相连,才使得群众运动得以开展。同时,农村党员的建设也经历了艰难的历程,乡土性成为党员建设中的双刃剑。在民兵问题上,他们认为,太行根据地民兵组织在1941年前后爆发出了大量问题,而中共通过对农民阶级意识的培养和对基层党组织内部的调整与干预,形成以中、贫农为主干,基本群众占据绝对优势的民兵组织新格局。
山西大学岳谦厚教授分析了在生存环境恶劣情况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无奈进行的“特货”,即鸦片贸易的背景、政策、影响。他们认为虽然进行贸易,但边区政府严格执行种禁分离、统购统销、重惩走私的政策,既保障了整个财政金融体系的稳定,又使百姓免遭烟毒之害。陕西师范大学黄正林教授认为中共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荒政问题,建立了从边区政府到基层社会的灾荒救助体系,利用与嫁接传统社会的备荒机制,取得了应有的绩效。
作为八路军的主要活动区域,山西抗战也是学术界历来关注的问题。山西大学郝平教授总结了山西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历史、现实与趋势。他认为新革命史渐成山西抗战史研究的主流。未来的山西抗战研究将仍以中共领导的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主要脉络。山西省史志院李茂盛研究员分析了山西在抗日战争中的独特地位,认为山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首善之区,是华北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是八路军八年抗战的物质保障地。
学者们还就抗战中的其它问题进行了研讨。河北师范大学渠桂萍教授分析了乡村游民在抗日战争中扮演的保甲、小汉奸、国军士兵等不同角色,认为这有助于从深层社会结构中来把握草根社会力量与战争的关联。杭州师范大学袁成毅教授分析了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政府的对日防空布局。太原理工大学杜慧博士分析了战后中国建设协会以苏解民困为核心的农村建设思想,认为其对农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有深刻认知山西师范大学李常宝副教授对根据地小学教员的复杂生存状态进行了梳理。《社会科学辑刊》刘瑞弘研究员主张对九一八国难文学进行整体性文本搜集和系统研究,认为这具有文学与政治的双重意义。
本次学术研讨会汇集了全国抗战史研究的部分中坚力量,学者们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与精彩演讲,开阔了学术眼界,拓宽了新形势下中国抗日战争研究、山西抗战研究的视野。也为长治学院根据地抗战史研究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会议期间,《历史研究》编辑部还举办了专家交流会,就历史学研究与投稿中学者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