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学院文化遗产专业是在我校推进“1331”工程建设、实施专业调整的思路下,根据国家和地方对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人才需求而新设的专业,2020年3月获教育部批准,同年9月开始招生。我校是全国第6所获批该专业的高校,目前也是山西省唯一开设文化遗产本科专业的高校。
一、专业定位
按照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山西省、长治市以及我校的具体实际,确立了“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为理念”的专业建设原则。立足太行,面向山西,放眼全国,充分利用晋东南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为国家培养具有基础扎实、学识宽广、综合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强的,能够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博物馆以及文化产业等机构从事文化遗产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展览设计以及文化创意等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文化遗产包含的范围非常宽泛,我们确立了“以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养重心,其中,根据区域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将宗教文化遗产(古建筑及彩塑壁画、中小型石窟寺)、红色遗产、传统村落遗产三个方面作为文化遗产专业的重点建设内容。
二、师资队伍
目前文化遗产专业专任教师已有20人,专业背景包括文物保护技术、文物与博物馆、宗教学、历史学、美术学、管理学等,涵盖了文化遗产本科专业的所有基础课和培养方向。职称结构方面,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9人、助教1人,副高以上职称人数占教师总数比例为50%。
自新专业获批以来,专业教师累计在国内各类学术刊物上共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4篇,北大核心期刊2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省级及以上项目14项,其中包括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山西省教育厅项目1项,山西省社科联2020年度重点课题1项。
三、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和保障。在申报专业时制定的培养方案基础上,考察开设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的院校,如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大同大学等,结合我校实际和专业定位,修改完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坚持OBE理念,贯彻目标及能力导向;坚持思政改革,促进均衡发展;坚持因材施教,促进多元发展;坚持遵循专业培养标准,突出专业特色。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基础上,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人才培养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践、实践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构成。
课程体系采取以“平台+模块”的模式建构,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技能课程平台和实践创新平台,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物质文化遗产模块、非遗模块、传统村落模块和专业素养模块。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兼具基础性与应用性,根据专业综合性广、知识面宽、应用性强的特点,强化基础理论的系统性,注重专业知识的实践性,不断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改革。
1.充分发挥校博物馆育人功能,举办特色展览
校博物馆作为本专业的重要实训平台,承担着课程实训的重要功能,2020年9月以来,带领文化遗产2001、2101班同学完成了“最可爱的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特展、“自然的美、美的自然——田斌川根艺作品展”、“英烈传千古 鲜血铸党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太行太岳英烈碑刻拓片展”等展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爱国情怀,实现了对学生的德育、美育教育。
2.积极开展校外考察,增加学生实践体验
带领学生到太行山区传拓英烈碑刻,锻炼专业技能,传承太行精神。带领学生到鹤壁考古工地见习,了解考古发掘的过程,并利用2021年暑期,在考古工地学习文物制图、文物修复。部分学生到传统村落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
3.重视人才培养,切实体现应用型专业特点
结合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将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作为重要要求。在《文物学概论》、《金石传拓技艺》、《文物绘图》、《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等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实训室,手把手教会学生拓碑、制图等,让学生真正学会专业技术,掌握一技之长。
四、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1: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新文科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协调发展,具备宽广的历史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
培养目标2:热爱文化遗产事业,熟悉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和工作流程,掌握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方面的技能,能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公共文化服务等部门从事文化遗产公共事务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培养目标3: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时代背景,掌握文化遗产及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初步具备对文化遗产评价、分析、鉴赏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文化遗产研究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4:能在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公众传播、博物馆日常管理、博物馆展览设计以及文化创意策划等工作。
培养目标5: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具备在团队中分工协作、交流沟通的能力,能够通过继续教育和其它学习渠道更新知识、实现能力提升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教学条件
目前,文化遗产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包括长治学院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实训室、文物检测分析室、非遗传习多功能厅、文化遗产案例研讨室、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室、非遗保护工作室、红色遗产调查工作室、校企合作工作室等,共有5个专业实训室、3个学生工作室和1个校企合作工作室。
其中,长治学院博物馆拥有旧石器时代至清代文物藏品3200余件,展出面积约430平方米。文物保护修复实训室配备了文物修复工作台和教学触控一体机,可同时用于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承担了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金石传拓技术等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文物检测分析室购买了电脑、便携式X荧光分析仪、显微镜、红外热成像仪、离子色谱仪等文物分析检测仪器。同时,购买了一批古建筑模型,如斗栱、佛光寺东大殿建筑等。
不断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先后与长治市博物馆、长治市城隍庙文管所、上党区荫城古镇等8家文博机构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在河南鹤壁考古工地、黎城县河南村、阳城县尧沟村等地建立了见习基地,为保证实习、实践奠定了基础。
六、毕业要求
要求1:系统掌握通识教育及学科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并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释本专业领域现象。
要求2:掌握专业技能,能够绘制文物图,拍摄文物照片,恰当使用现代工具对本专业领域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处理,完成专业任务。
要求3:能够应用本学科基本原理、方法对本专业领域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和研究,得出独立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要求4:能够运用历史、艺术等理论知识开展学术研究,探究文物的文化内涵,写出调研报告或学术论文。
要求5:能够运用博物馆学理论设计博物馆布展大纲,撰写文物修复方案和报告。
要求6:能够使用书面、口头、网络语言等表达方式与业界同行、社会公众就本专业领域现象和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具有国际视野,在跨文化背景下具备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
要求7:具有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在本学科及多学科团队活动中发挥个人作用,并能与其他成员合作共事。
要求8: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熟悉本专业领域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能够理解并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要求9: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有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及自主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
要求10: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七、主要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中国古代史、世界文明史、中国近现代史
专业主干课程:文化遗产学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考古学概论、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文化遗产保护概论、文化遗产法规与政策、世界遗产导论、文化人类学、文化产业概论
专业技能课程平台:文物鉴定与鉴赏、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博物馆实务、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设计基础与文创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