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永峰(1969.09—),女,山西大同人。历史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山西抗战史》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区域史。
主持科研项目:
1.华北农村合作社研究(1923-1949),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ZS045);
2.乡村振兴视阈下民国山西合作社研究,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9B289);
3.晋商大同帮研究,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15330);
4.学科体系构建视域下云冈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3YY299);
5.“‘组织起来’视角下太行抗日根据地救灾渡荒运动研究”,山西省太行精神专项研究重点课题(THJS2023Z09)
专著:
《20世纪30年代中国“商资归农”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媒体·社会与国家——<大公报>与20世纪初期之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参编)
论文: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资归农”活动运作的特点》,《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2期。
2.《近30年来的民国合作运动史研究综述》,《民国研究》2012年第1期。
3.《“社会化”到“国家化”: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现代农业金融支持体系之嬗变》,《 安徽史学》2017年第6期。
4.《明朝中前期北直山西长城沿线的蒙汉贸易——兼论蒙汉民族贸易的民间化趋势》,《 山西档案》2016年第1期。
5.《20世纪30年代中国“商资归农”现象发生的多重原因》,《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年第4期。
6. 《1912年至1929年民国民食问题——以<大公报>为视角的考察》,《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7.《1917~1937年山西棉政的实施与绩效》,《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年第2期。
8.《20世纪30年代对“商资归农”活动的三种批判意见——骆耕漠、韦东、李龙门主张之比较》,《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
9.《云冈石窟洞窟形制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特征》,《云冈研究》2022年第2期。
10.《晋冀区域明代马市遗迹调查——以隆庆五年所设5处为例》,《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年第1期。
11.《明代长城中三边的马市——以隆庆五年所设五处为例》,《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年第5期。
12.《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合作运动的新趋向》,《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年第1期。
13.《20世纪30年代“商资归农”活动环境风险探析 》,《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6期。
14.《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农村合作社发展速度问题的讨论》,《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5.《华北“治安战”中的日伪“合作社”》,《中国经济史评论》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