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举办第六届旅游项目策划大赛

2019年12月23日 14:46 浏览量:



20191222日由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主办的第六届旅游项目策划大赛在南校学术报告厅圆满闭幕。

本次大赛邀请到场的嘉宾有赤壁悬流景区董事长于广先生、赤壁悬流景区董事毛志文先生、赤壁悬流景区董事李华民先生、赤壁悬流景区董事石岩普先生、赤壁悬流副总经理宋炜强先生;潘家庄园董事长潘军锋先生、办公室主任刘二巧女士、张建兵先生、秘书李岩先生;尧沟古村支部书记曹晋军先生、支部委员赵龙祥先生、村委委员曹二斌先生、大学生村官王倩男女士;长治市上党区荫城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办公室主任和荫城古镇文旅产业发展公司董事长郭向荣先生、荫城古镇文旅产业发展公司总经理赵保虎先生、荫城古镇产业融合协会会长蔡金水先生、荫城古镇文旅产业发展公司工程部部长裴剑峰先生、荫城古镇文旅产业发展公司财会部部长翟忠祥先生、荫城古镇文旅产业发展公司综合部部长刘智先生、荫城古镇文旅产业发展公司新媒体部郭晨康先生。

本次大赛出席的老师有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党总支记李俊清老师、主任段建宏老师、副书记崔雅晋老师、副主任赵艳霞老师,以及我系旅游管理教研室、酒店管理教研室老师们。

QQ图片20191223113811.jpg

为了检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为广大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特此举办了本届项目策划大赛。本次大赛参赛选手将我校17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分为十二组,分四个阶段依次对“赤壁悬流”、“荫城古镇”、“尧沟古村”、“潘家庄园”四个景区进行旅游项目策划展示。

第一阶段:由三组选手分别对赤壁悬流景区进行旅游项目策划

赤壁悬流景区以自然山水为依托,包含赤壁丹峡、赤壁悬流、天鹅湖、柳树湾等多个景点。其中,赤壁悬流作为“平顺古八景”之首,至今还流传着很多的神话传说。景区内云蒸霞蔚,激流飞溅,红壁绿荫,悬崖绝壁,是探险、考古、观光、休闲度假的绝佳之地。参赛成员通过实地考察,对景区进行深入了解,在本次大赛上做出了初步策划。同学们以大禹文化为依托,以百里丹霞风貌为主线,在国家、政府、景区三大主体联合之下,全面升级景区新业态,将生态旅游与文旅产业相融合,突出其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和康养度假三大旅游功能。抓住市场、生态与四级营销相融合,全方位打造赤壁悬流的特色品牌,延长旅游景区产业链,共赴大禹之约,共赏赤壁风光。

第二阶段:由三组选手分别对荫城古镇进行旅游项目策划

荫城古镇,是上党地区四大古镇之一,并在2019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悠久的历史文化、颇有特色的明清古建、独具风格的商业形态等共同造就了古镇得天独厚的旅游发展优势。在比赛中,三组选手各尽其才,各显神通,力争实现将荫城古镇打造成集游览、文化体验、康养休闲、民俗娱乐、研学教育等为一体的中国北方第一古镇的目标。他们致力于以旅游促发展,带动当地各行各业的全面繁荣。

第三阶段:由三组选手对尧沟村进行旅游项目策划

现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尧沟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也紧跟旅游发展大趋势,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融合农林文旅康,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比赛过程中,每组选手都发挥各自优势,对尧沟村进行竞争者分析和合作者分析,有竞争才会实现突破,有合作才会双方共赢。他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别对餐饮、住宿以及活动项目上进行进一步的规划与开发,并利用当地的特色产品孙沟陈醋、碗窑、阳城特色戏曲与规划的中草药种植基地、生态采摘园这样的资源,规划了一系列的旅游创意项目以及相关文创产品,发展尧沟村的旅游业,带动当地的各方面发展。 

 

 

第四阶段:由三组选手对潘家庄园进行旅游项目策划

潘家庄园,以泽商儒风为核心,依托潘家十三院与传统村落民居古建为依托,以砂锅、朱砂特色文化资源为竞争核心,致力于发展成集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文化研学旅游、访古观光旅游与一体的历史文化体验旅游名胜景区。在本次旅游项目策划中,三组同学在考察潘家庄园之后,结合所学知识,经过数日的辛勤努力,最终都完成了项目策划,并在大赛上一展风采。通过比赛,让同学们切身实际地运用所学所见,并通过小组内头脑风暴将想法落地,让每一个人都有所成长,激励他们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并应用到实践活动中。

比赛接近尾声,各个景区负责人和老师们就同学们的成果展示表示认同,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此次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在每个景区都产生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奖小组。

本次大赛意义深远,它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生动课堂,是历史和旅游的时空对话,更是诗和远方的有效融合。本届旅游策划大赛,让同学们从书本课堂走向实践应用,真正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学习技能,促进了同学们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也打通了学校与地方、社会之间的通道,实现了我校为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办学定位,这也是教育部对高校职能阐述的实际应用。